今天是商場正在吃掉餐飲,還是餐飲綁架商場?這是一場品牌影響力之間的博弈。
讀sir家附近有一個中型廣場,剛開業時六樓規劃的是餐飲區;
去年餐飲區從六樓一路蔓延到五樓,今年四樓和三樓也淪陷了。
再加上一樓的星巴克、好利來,二樓的滿記甜品、鹿角巷,這里簡直就像是在美食街里點綴了幾家服飾美妝店。
管理方甚至要依靠在一樓大堂噴灑半瓶劣質香水,才能掩蓋住從頭頂盤旋而下的食物氣息。
這并非是某個特例,畢竟就連曾經鼎鼎有名的“百貨步行街”春熙路,如今也改名換姓坦然做起了“火鍋一條街”。
在這個餐飲招商率漸漸占到大部分商場一半份額的年代,綜合體與餐飲,就像是兩個捆綁營銷搞CP賣腐的明星——表面上如膠似漆,背地里卻是各有各的算計。

商場是餐企埋骨地,也是名利場
餐企愛商場。
因為隨著著城市的發展,可用空地已越來越少,地店的獨立成本也在不斷攀升。
商業地產項目的租金雖然不低,但是總體說來能夠提供一個完整的商業生態環境,和一系列相應的配套服務。
從追求規?;牟蛷d從效率和成本的角度來說,商場店無疑是個不錯的選擇。
而且商場和店家的經營出發點是一致的,兩者可以互補消費者流量,且在營銷推廣上,能夠相輔相成。

▲大食代是商場與餐飲早期的合作形式
商場愛餐飲。
因為相比其他零售業態,餐飲的運營模式較為簡單、培育期較短、現金流動快。
所以餐飲往往成為購物中心招商中見效最快的部分,因為不用花大心思去“養”,“養”的時間也不太長。
而且餐飲業態具備帶動商場頂層、動線端頭等作用,設置餐飲于此類位置,可有效解決高層及動線死角的客流不足問題;
比如海底撈就是守天臺的大戶,成都龍湖金楠天街甚至把頂樓一半的空間都劃給了他們。
▲位于頂樓的海底撈
同時,餐飲的崛起,也緩解了電商發展給商場帶來的沖擊。
但即便得了餐飲的種種好,綜合體對餐飲老板而言,依舊是個薅羊毛的周扒皮。

最廣為詬病的,是租金與坪效難成正比的問題
有人調查過,在眾多綜合體中,一線城市餐飲的保底租金大概約為人民幣8-12元/平方米/天,是二線市場的兩倍,三線城市的租金水平的三倍。
二線城市則為人民幣3-6.5元/平方米/天,三線城市為人民幣2.5-4.5元/平方米/天。
然而,在一、二、三線城市區域型購物中心內的餐飲業態的坪效,差別并沒有保底租金那么明顯。
一線城市的平均坪效約為每月1300-1900元/平方米,二線城市約為每月1000-1500元/平方米,三線則約為700-1200元/平方米。
對很多花了大價錢入駐中高檔商場的餐飲品牌而言,這無疑是不公平的,但也是無解的。
因為商場中的同行眾多,客流永遠匯聚在頭部企業,小品牌的客流,只能隨緣。
而商場面對著餐飲企業一年短過一年的平均生命周期,也在尋找舉措來規避經營風險。
比如不少商場都已經把簽約期由過去的5—8年,壓縮至3—5年;
亦或者從街上,“請”來一些人氣品牌,活躍自身人氣的同時,也希望可以給自家商場里的餐企分點客流。



▲某牛蛙店下的評論,常??吹揭恍┮驗楦舯诘昊蚴巧虉龌顒佣鴣淼南M者
大商場是爸爸,小商場是圈套
而更令餐飲老板頭痛的莫過于商場招商中的厚黑學。
成熟商場對于新餐飲品牌的態度頗為曖昧。
如果是占地不大,又能與電影院、書店等業態配合放置的輕型餐飲還好說。
如果是正餐品牌,開進商場等于簽訂了一個風險更高的契約。
除了要迅速自我調整迎合商場的客群外,還得學會接受一個可能沒那么滿意的位置。
而比起刻薄的大商場,新商場、小商場更讓餐飲老板進退兩難。
數據顯示,2018年,華東區域(江浙滬皖)擬開業的商業中心項目數量達287個,新增商業面積2470.21萬平方米;
2019年,華東區域(江浙滬皖魯)計劃新開業購物中心307個,新增商業面積2631.4萬平方米。
很多餐飲企業進入空曠的新商業中心,不僅沒有享受到種種優勢,反而成了祭刀魂。


▲人氣低下的商場宛如鬼城

生存周期縮短,中小型餐飲對商場失去信心
國家統計局等機構數據顯示,2017年雖然整個餐飲市場呈現兩位數的增長,但餐企死亡率卻高達30%。
商場餐飲則更為嚴峻,呈現20%盈利、40%保本、40%虧損的“244結構”。
且2017年全國一二線城市545家大型購物中心(商業面積≥5萬㎡,下同)共關店10087家品牌,餐飲關店數量占比最高,達36%;
其中,近10%的商場餐飲開業不到半年就被淘汰出局。
這種頹勢在今年依舊沒有得到有效的緩解。
中商數據 2015 年以上海百家餐廳為樣本的一次調查發現,餐飲平均生命周期已經從 2013 年的 2.9 年縮短至 2.1 年;
美團發布的 2018 年餐飲產業報告則顯示,2017 年全國停業的 285 萬家餐廳的平均生命周期只有 508 天。

▲數據來源:好奇心日報
由于商場內的餐飲基數大,綜合體也就成了不少餐飲老板口中的“埋骨地”。
“逃離綜合體”的聲音,也漸漸在行業內響亮了起來。

逃,又能逃到哪里去?
對于單店運營或知名度很高的老字號餐企來說,自由度較高的地店可能比商場更合適。
但對于連鎖型餐企,或是沒有品牌基礎、沒有餐飲從業經驗的新店、新人來說,街邊店開起來不僅要操心基礎設施建設,還要面對找鋪難、停車難、客流不穩定等等問題。
租金也不見得會比商場內低到哪里去,房東坐地起價都是常規操作。
除非有絕對的信心與實力,否則街邊店要想短時期內壯大,實在是不容易。
除此之外,社區商場化,也正在緩慢發酵。
根據《2017中國城市購物中心發展指數報告》,2017年全國城市購物中心發展綜合指數為68.5,這意味著整體購物中心市場仍然在持續走高。
同時報告指出,“社區商業”正在成為中國城市購物中心發展的熱詞。
比如盒馬生鮮、京東超市、無人便利店等,越來越多的品牌開始從線上轉為線下;
像一些快閃店、網紅店等更是運用新型營運方式,不僅通過線下賣貨,還通過社交媒體等互聯網平臺增加曝光率。

為消費者提供更多生活便利的同時,也在加大傳統社區餐飲的生存難度。
且不少城市都在支持這種“社區商業”的發展。
今年6月,成都市政府召開專題會議,就提到要鼓勵社區提升商業業態,創新發展模式。
并擬到2022年,全市共打造社區商業消費新場景200個,新增加社區商業文化主題店、特色店、體驗店1000個。
所以對餐企而言,逃離了這個商業綜合體,也不過是換到了另一個商業綜合體,最終無處可逃。